2007年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6)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6:44 字体:【大 中 小】 【学历咨询】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节
一、知觉公众的概念
知觉是大脑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在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由于知觉带有主观随意性,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知觉经常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形或歪曲的现象,造成的原因一是知觉的选择性,二是知觉的偏见。
二、知觉的选择性
1.知觉选择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为清晰地反映对象,从许多事物中自觉的(主动地)或不自觉(被动地)选择知觉对象的心理过程。
2.知觉的选择性受到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所制约:
<1>客观因素,客观事物本身易在大脑相应的感觉中枢引起较强的兴奋过程或易于使大脑把感觉中枢相关的兴奋点组合成整体性的兴奋过程。主要包括:
(1)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在周围环境中刺激作用强烈的突出的事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成为知觉对象。
(2)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客观事物本身的特征,如果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就越容易把对象从背景中分出。
(3) 对象的组合,在一定条件下把若干事物组合成一个整体,作为知觉的对象,具体包括:空间接近的对象、性质和形状相似、几个对象共同包围着一个空间时、空间或时间上连续排列等容易作为一个整体被感知。
<2>主观因素,在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表现为主体主动地感知对象。主要有以下方面:
(1) 需要和动机,需要是对人对客观现实的需要的客观反映,动机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的激励着主体采取行动的内隐性意向,凡是能够需要、符合动机的事物,容易引起注意,成为知觉对象。
(2) 兴趣,是动机的一步发展,一般指热切地追求知识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外观性意向,在更大程度上制约着知觉的主动性。
(3) 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情绪、自尊心、对人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4) 气质,是受神经过程的特性决定的行为特征,往往与性格交织在一起,对知觉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定时间内知觉的速度和数量上。
(5) 知识,主要是熟悉的对象易于从环境中分出,成为知觉的对象。
小结:知觉过程的选择性,是客观因素于主观因素相互作用结果。三、知觉的偏见
1.知觉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2.产生知觉偏见的原因有哪些?
主要是“心理定势”的作用;心理定势是人的认知和思维的惯性、倾向性,即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思考问题,表现出心理活动的趋向性和专注性;既有积极的定向作用、推动作用、稳定作用,也有消极的妨碍作用、惰性作用、误导作用,具体包括:
<1>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的强烈影响,事物最先留下的印象往往具有强烈作用,左右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判断。
<2>近因效应,即最近或印象的强烈影响。
<3>晕轮效应,即一种片面的知觉,在认识事物或人的时候,往往会从对象的某些突出的特征或品质推广为对象的整体印象和看法,从而掩盖了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形成某种幻化的知觉。如“名人广告”、“名流公关”。
<4>定型作用,也称“刻板印象”,人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自己以往形成的固有和固定的看法去判断评价某类人或事物的特征,并对该类事物中的个体加以类推。
第二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1]
本文标签:四川省自考 串讲笔记 2007年自考《公共关系学》复习笔记(6)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w.net)
《四川自考报名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