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自考新闻评论写作资料第十五章
编辑整理:四川自考网 发表时间:2018-05-23 12:27:55 字体:【大 中 小】 【学历咨询】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十五章 电视评论
电视评论的概念
电视评论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
这人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
1、是新闻评论;2、是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评论;3、是电视媒介的新闻评论;4、涵盖多种多样的评论形式.
电视评论的舆论功能
电视评论的舆论影响,已经跃居当代三大媒介的首位.这表明社会需要电视评论,电视也将通过经常播出自己的新闻评论,不断增强作为“最迅速、最有效”新闻媒介的舆论功能,日益明显地发挥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电视评论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偏离现象,则程度不同地抑制着自身舆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坚持电视传播特点和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相结合原则,克服上述偏离现象,不断完善电视评论及其特点,是进一步发挥电视评论舆论功能的现实课题.
强化电视评论舆论功能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经过近20年来的摸索,我国电视评论已经闯开了相当可观的局面,成为电视新闻传播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进入90年代以来,中央电视台除在重点新闻节目随时播出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以外,陆续开办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面对面》等评论节目和栏目;省、市、自治区的电视台,也纷纷开办定期或不定期的评论节目.而且,随着电视覆盖范围的迅速扩大,电视评论的收视率呈现了稳定增长的态势.电视评论的舆论影响,已经跃居当代三大媒介的首位.这表明社会需要电视评论,电视也将通过经常播出自己的新闻评论,不断增强作为“最迅速、最有效”新闻媒介的舆论功能,日益明显地发挥着“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的作用.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电视评论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偏离现象,则程度不同地抑制着自身舆论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坚持电视传播特点和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相结合原则,克服上述偏离现象,不断完善电视评论及其特点,是进一步发挥电视评论舆论功能的现实课题.
【电视传播的方式:双符号、双通道、双线传播】
电视评论的本质属性
是电视传播方式和新闻评论体裁特征的紧密结合.
电视评论的表现特点
1、声画兼备;
2、视听结合;(适当突出“视”的侧面,首先要求电视评论尽可能选择适于画面表现的题材或话题,如含有可以由画面直接再现的具体、生动、形象的新闻事实,或画面素材丰富的社会现象等.第二,要善于捕捉可视的形象、场景,丰富画面语言,把具体分析、抽象议论与可视的形象融为一体.)
3、双线互补
电视评论表现特点的相对性
电视评论除口播评论主要拆诸声音以外,都注意同时调动画面和声音的表现功能.作为“看”的画面,它的表现功能在于以具体符号表现客观存在的事物,如人的活动、事物的状态、事件的现场以及周围环境、访问过程等等,为评论所表达的思想、观点、见解态度提供依据或佐证.作为“听”的声音,包括同期声和论述语言;同期声在评论中的作用类似画面,论述语言则主要按逻辑的方式、方法和规律阐述思想、观点、见解,有时也用来说明和解释画面.所以,电视评论的线性传播方式,实际上是由承担不同表现任务的两条线—画面线和声音线组成的,它们分别从两个通道消除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进而更好地接受和理解评论的内容.在这种“双线互补”的声、画关系中,声音影响观众对画面内涵的理解,画面则有助于观众经由具体、形象的材料领会声音所概括的抽象内容.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表达效果;而任何割裂这种互补关系的做法,则必然会削弱甚至损害内容的准确表达.
口播评论的特定含义
专指由播报者出图像、主要以口语表达内容的评论,是同录像评论相对应的一类电视评论的总称.
口播评论的种类
1、配合重要新闻播出的口播评论.
2、以常设栏目播出的口播评论.
3、兼具串联功能的口播评论.
口播评论的应用范围
口头评论的一个标志是着重把握以口头为表达内容的主要表现手段.
1、配合重要新闻播出的口播评论.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口播评论形式.多数不署名,即以本台的名义阐述对于有关事物的看法和见解;一般配合当天某一重要新闻播发,没有固定播出同期;篇幅短小,议论力求集中、切中要害.
2、以常设栏目播出的口播评论.《东方时空·面对面》
3、兼具串联功能的口播评论.这种口播评论通常作为串联词的一个片断,或图像新闻的“口播导语”播出,除了揭示或提示有关新闻报道的深层含义以外,还具有串联或承上启下的结构功能.
口播评论的舆论作用
它能够迅速及时地分析重大新闻事件,随时表明媒介的立场和态度,为观众提供正确的看法.在录像评论崛起以前,它曾经发挥了重要的舆论作用,今后仍将是录像评论不能取代的重要评论形式.那种认为口播评论违背电视以视为主的传播特点、终将被“淘汰出局”的看法是没有根据的.只要事实求是地分析电视评论及其播出效果,不难发现它的深层次内容或“思辩性内容”,其实主要是依靠声音符号而不是画面符号表现的.这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口播评论的不可取代性.图像评论虽然具有满足观众第一心理需求的魅力,但也受画面拙于表现抽象性内容的限制,而且需要一定的制作周期;如果一味强调录像评论而轻视口播评论,那么,电视评论舆论功能,就将因不得不舍去许多画面难于表现的重大题材或时效的滞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
录像评论的定义
录像评论指同时运用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表现内容的电视评论,又称“图像评论”.
1、录像评论以声画兼备、视听结合区别于口播评论.
2、录像评论作为一类电视评论的总称,既涵盖已有的具体形式,也随时吸纳新的形式,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开放性系统.
录像评论的题材选择
1、作为评论对象的客观事物,本身包含典型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代表事物发展趋势的具体事实;
2、事物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可以摄录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现场的画面和同期声;
3、当事人、目击者或有关人士适合于出境,愿意接受出镜采访;
4、访问对象的语言表达,便于多数观众听知.
(之,录像评论对题材的依赖远比口播评论大得多,对题材的选择也严格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它的表现优势具有潜在性,为什么它不能完全取代口播评论的原因.)
录像评论的表现优势
1、画面的传真功能,使录像评论对于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的“转述”,能够达到具体、形象、绘声绘形绘色的境界,让人产生有如身临现场、直接面对客观事实的感受;这种以直接再现的方式提供的论据,无疑比任何语言、文字的描述更具有无可置疑的实证性和雄辩的说服力.
另一个更重要性的方面,是多种符号的相互配合,既原原本本地把客观事物的状态、环境、气氛和人物形象、活动、表情等呈现于观众面前,又从中引出相应的看法和见解;这样融画面、声音和屏幕文字于一体,无疑也比单纯的语言、文字论述,更有利也更方便观众经由具体事物理解抽象内容.
实现录像评论表现优势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录像评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表现优势,不能不比口播评论更加重视题材的选择.这是因为录像评论表现优势的基础,其实就在于它拥有可以再现事物或访问过程的画面和同期声,而这两种符号又不能脱离所表现的事物或访问过程.如果题材本身不包含适合于画面和同期声表现的素材,录像评论也就要满足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作为评论对象的客观事物,本身包含典型的、能够反映事物本质或代表事物发展趋势的具体事实;
2、事物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可以摄录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现场的画面和同期声;
3、当事人、目击者或有关人士适合于出镜,愿意接受出镜采访;
4、访问对象的语言表达,便于多数观众听知.
总之,录像评论对题材的依赖远比口播评论大得多,对题材的选择也严格得多.这也是为什么它的表现优势具有潜在性,为什么它不能完全取代口播评论的原因.
电视述评的定义
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体现缘事立论、因事说理和既述又评、述评结合基本特点的录像评论形式.
夹叙夹议和访谈手段
电视述评中的夹叙夹议大致有三种方式:
1、解说司中的夹叙夹议:即评论主体在论述过程中,边叙述、边议论.(这同报刊和广播述评中的夹叙夹议大同小异.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既可用出镜的方式,利用表情、动作增强表达效果;也可以用画外音的方式配合画面进行,但要恰当处理声画关系,否则就可能导致声画重复或声画脱节.)
2、同期声与解说词结合的夹叙夹议:即同期声主“叙”,解说词主“议”,二者相互配合,形成意义完整的夹叙夹议.
3、画面与解说词结合的夹叙夹议:在这种夹叙夹议中,画面主要再现事实或现场情景,而解说词则起着说明、解释画面和阐述评论主体看法的作用.
发挥声音和画面相互配合的表现优势,增强夹叙夹议的表达效果
(电视多符号在丰富夹叙夹议的表现方式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尤其是以下三项要求:一是熟悉不同符号的表现功能;二是恰当配置和组合各种符号;三是善于利用解说词调节画面和同期声.)
电视述评中的访谈是一种声画合一的表现手段.恰当运用这种手段,既可以具体形象、真实准确地表现交谈内容,再现交谈的情景和过程,增强作品的直接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可以通过对当事人、目击者和有关人士的访问,较客观地还原消逝了的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让观众直接听到有关人士的意见和看法;而且还可以弥补画面不能表现过去的事物和拙于表现抽象内容的不足.正因为拥有这些表现优势,访谈越来越成为电视述评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
恰当运用访谈手段应注意的问题
访谈又是一种依赖于受访人合作的表现手段.这意味着在运用这种表现手段的过程中,采访人同时受客观事实和受访人对事实的记忆、理解、态度的制约,并不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如果说这是访谈手段的局限性,那么,正视和消除这种局限,就是恰当、得体地运用这种表现手段,实现预期表现效果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首先是正视访谈手
[1]
本文标签:四川省自考 串讲笔记 09年自考新闻评论写作资料第十五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sczkw.net)
《四川自考报名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